2020-11-10 09:12:06
193
总理近日签署了第682号国务院令,公布《国务院关于修改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〉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,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。
《决定》中提到三点:
第一:是减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事项和流程,删去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质管理。
第二:环评登记表由审批质改为备案制,加强事中、事后监管,环境评价影响文件未经依法审批或者经审查未与批准的,不得开工建设。
第三:减轻企业负担,进一步优化服务。明确审批、备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进行相关的技术评估,均不得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。
10月1日起,全国所有企业环评相关的申请、审核、报表费用全都免了!
并且,企业上交环境影响报告书、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10日内,政府必须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;逾期未通知的,视为审核同意。就是说只要你的公司,你的小厂提交了环评报表,政府部门就必须在十天内回复,否则就视为审核同意!
此次682号国务院令还是有意义的,环保部门“不合规”收费现象将彻底清零,10天的审核期限避免了阻挠小企业环评和乱关停现象。
众所周知,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依旧马不停蹄地全国奔忙,对无数中小型污染企业进行了雷霆万钧的大扫荡。现在又有市场传言:下半年“十九大”期间、全运会期间,无论证件是否齐全,各生产企业全部停产。旺季断货大概率上成为定局,后期不但价格爆涨,可能还买不到货!
曾经新华社一篇博文,提出了对环保督查“一刀切”。
文中指出:大面积停产、失业、民怨沸腾!
(以下为节选)
环保重压之下,风暴所到之处,包括化工行业企业在内,企业大面积断水断电停产,工人停工失业,家庭生计堪忧!有点哀鸿遍野的味道。
一些化工企业老板哀叹:环保严查,本无可厚非,但在当前去产能、材料飞涨的情况下,运动式、一刀切式环保渐渐变味,一场声势浩大的“保卫蓝天行动”变成了无数民企的哀号。我们害怕每个太阳升起的早晨,工厂外警车 、执法车 、甚至便衣 、甚至出动无人机。
很多中小化工企业主全部身家都压在工厂里,而无数工人正背负着房贷、车贷、养家、养老的巨大压力,政府采取一刀切式整治令不少无污染的企业也被强制关停,甚至做豆腐、做早餐的小店也被关闭。一时之间,引发了民怨沸腾。
今年各督查组更让大家看到了环保部的厉害,甚至于行业内人心惶惶,指不定哪天“大刀”就落到了自己厂上面。
中小企业对环保督查有多畏惧?从下面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诈骗案可见一斑。▼
日前,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五大队打掉了一个冒充记者身份,敲诈勒索衡水、沧州、石家庄、保定等4个市20余个县(市)众多企业的特大犯罪团伙,现已抓获该团伙成员22人,破获敲诈勒索案件38起,涉案金额34万余元,查扣作案用车辆5部,手机18部,查获用于作案的证件、胸牌、车标等40余个。
据了解,假记者通常只要花1万元至4万元不等的价格就能从网络媒体购买“工作证”“采访证”“调研员证”“特约记者证”等证件。至于拿证人是否有相应的业务水平、学历水平,甚至有无违法犯罪前科,发证单位一概不管。
拿到证件后,该团伙以中小企业为敲诈勒索目标,并以曝光企业问题为由索要“封口费”,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。
那么,环保执法是否该“一刀切”呢?网友们提出了看法:
如今,环保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形式严峻,而企业违法却肆无忌惮。在环保督查的过程中,不仅“散乱污”企业污染触目惊心,而且部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督察组在时守规停产,督察组一走又开始违规生产。
正常执法不能容忍讨价还价。对这样的违法违规企业就该一刀切,该停产的停产,该治理的治理。
对于环保督查保持着前所未有的恐惧,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状。
而那些具有规模的大企业相对要舒坦一些。一部分恪守环保规章,环保督查关停中小企业,反倒使陷入低价竞争的某些化工品,重新获得了利润空间。一部分是地方经济的支柱,环保督查要在经济和环保之间要做出抉择。
大面积关停、失业、怨声沸腾,只是那些污染企业营造出来的一种假象而已。在环保督查面前,我们唯一期许的是,不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,都能得到相同的待遇。“一刀切”要公平公正。
日前,国家正在布局化工入园,以实现统一有效的管理。而人们最关心的是,那些千千万万的私营化工企业,能有多少能存活下来。
如果把国企比作是“酒”,那私企就是“水”。当私企为了成本和市场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,国企尚能在盈利之余管好环保。国企从银行获得贷款要比私企容易的多,这些问题都是暴露在环保风暴背后的又一场风浪。
客观来看,我们不应该因为中小企业的一时不满而批驳环保执法的残忍,也不能忽略“一刀切”背后中小企业的种种无奈。在做好环保督查工作的同时,如何用其他减负政策弥补其带来的民生压力,是政府所要考虑的重点。
毕竟,在我门口渴的时候,先想到的是喝“水”,而不是喝“酒”,经济也是如此。